心情掠影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心情掠影 > 正文

哪些心理偏差导致你买基金总是赚少亏多?

发布时间:2022-07-18 浏览:

从去年的3月份开始,中国股市走出了一波慢牛的行情,许多公募基金去年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绩,有些甚至年化回报率超过了100%,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大家争相购买所谓的明星基金,“某新发行的数百亿规模的基金在申购当天就被一扫而空”的新闻在去年也是屡见不鲜。而近年来购买基金的人群中出现了一批新的主力军——90后,包括我们很多的在校大学生。这直观的体现就是周边聊基金的同学开始变多了,基金相关的话题也频频登上微博热搜了……

但是今年春节后开市以来,中国A股出现了一波大幅度的下跌,让许多年前冲进去的小伙伴们猝不及防,大伙们被跌到怀疑人生。爱坤再也不是张坤了,最爱的春春也不是刘彦春了,蔡经理也变成了经理菜了……网上也是多了许多“把钱还我,我不玩了”,“只要回本我就走”,“资本市场就是盯上了我手里的三五百吗,怎么我一买进就跌”等之类的言论。

投资中的心理学

   其实股市、基金并不是提款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里面赚到钱的。它们都属于投资,属于经济活动的微观金融行为。在这一行为中,必然离不开人的心理活动。而大家都承认,世上人心最难测。从实践意义上看,如果你了解投资者的心理共性特征或者心理陷阱,那就有可能预测他在特定市场条件下的行为表现以及避开这些心理陷阱,从而提高自己在投资上的胜算。因此,我们这一期打算简单介绍一些投资中的心理学,理解人性的弱点在投资中可能导致的被动情况,了解心理偏差如何影响我们的投资行为。让我们看看究竟是哪些心理陷阱让我们在买基金的时候更容易出现亏损。

1 过度自信

   心理学家认为过度自信会导致人们高估自己的知识水平,低估风险并夸大自己掌控事件的能力。人们认为自己的能力、知识和技能要优于平均水平。比如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玩游戏的时候,和你的队友相比,你的水平较平均水平而言是更高、相等还是更低呢?  你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呢?如果不存在过度自信这个因素,应该大约是各有1/3的人分别回答高于、相等和低于平均水平。但是人们通常对自己的能力过度自信,在一份相关调查中,被抽样的大学生里,有高达80%的人认为自己的水平高于平均水平。显然,许多人的想法并不正确。

   当过度自信这种心理被带入到投资行为中时,这就会导致投资者做出许多冒险行为。投资者会试图在风险最小化的情况下让收益最大化。然而,过度自信的投资者通常会对风险做出误判。毕竟,投资者会自信地认为所选的股票或基金会获得高收益,(比如自信判断一只股票的底部,对某行业的发展前景预期过于乐观等)这个时候他们只会陷入到高收益的臆想中,他们怎么会看到风险呢?

2 自豪与懊悔

   人们会避免那些事后会懊悔的行为,去寻求能令人自豪的行为。懊悔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产生于认识到自己之前所做的决定是糟糕的;而自豪是一种快乐的情绪体验,来自于认识到自己之前所做的决定是正确的。

   避免懊悔及寻求自豪的心理倾向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在投资行为上表现为投资者往往过早套现盈利的股票或基金,而过久持有亏损的股票或基金,这被称为处置效应。

   假设你手上有两只基金,A基金已经盈利20%,B基金已经亏损20%,现在你急需套现,必须卖出一只基金,你会选择哪支基金呢?如果你卖出A基金,表明你认为原先买它的决定是明智的,套现并锁定利润会让你感到自豪。如果你选择亏本卖出B基金,意味着原先买它的决定是错误的,这会让你痛苦。处置效应能够预测到,你将会出售已经盈利的基金,因为这会引发你的自豪感,让你避免遭受懊悔的痛苦折磨。

   处置效应不仅预言了卖出盈利股票(基金)的现象,也指明了投资者过早卖出盈利股票(基金)以及过长持有亏损股票(基金)的问题。过早卖出盈利股票(基金)意味着出手后它继续上涨,持有亏损股票(基金)过久则暗示这些下跌股票(基金)会继续表现不佳。实际上,专业的投资者(比如基金经理)在回避损失和处理处置效应方面做的比非专业投资者更好,获得较高收入的投资作者往往比那些收入较低的投资者表现出程度较弱的处置效应。一项避免处置效应发生而影响到你的经验法则是“砍掉亏损,让盈利奔跑”。

3 赌资效应与蛇咬效应

    首先我们先看一个抛硬币的赌博游戏:如果是正面就赢20元,如果是反面就输20元,你愿意赌一下吗?如果之前你已经赢了100元,那么现在你愿意继续赌吗?在发现自己已经赢钱的情况下,你的回答是否变了呢?如果你之前已经输了100元又会怎么选择呢?不少人在已经赢钱的前提下愿意继续参与赌博,在输钱后则会拒绝参与。

   通常,在人们获得收益后,他们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赌博者不会将赚来的钱看作全部是自己的钱,他们不会将赢来的钱与自己的钱混为一谈,他们似乎觉得是在用赌场的钱去继续赌。这就是所谓的赌资效应,这往往会使新手投资者在初尝到投资的甜头之后加大投资力度,而忽视了风险,降低对风险的把控能力。

   与之相反,在人们已经输了钱之后,人们往往会变得不太愿意冒险,会有一种“一朝被蛇咬”的感觉(蛇咬效应)。当有些人不幸亏损了之后,他们经常会认为祸不单行,所以会设法规避风险,忍痛割肉离场。

    但是,有一些输了钱的人也并非总是规避风险,他们会寻找机会弥补之前的损失。这时,他们会产生“要么赢双倍,要么全输”的心理并有梭哈的冲动,这都是翻本效应造成的。翻本效应往往使投资者在亏损后对回本的期望过于急切,并在这个时候忽略市场风险做出非理智投资行为。有时翻本的期待往往会事与愿违,正应了基民圈里的一句流行语—— “你想抄它的底,它却想抄你的家”。

“一个人如果不能平静地面对损失,就有可能涉足本来不会参与的赌博。”

——卡尼曼

4 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容易受到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的思想固定在某处。作为一种心理现象,锚定效应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一家快餐店,单点汉堡、可乐、薯条的价格分别是15元、8元、10元,但是点同样的套餐则只需要25元,这时候人们往往更倾向于点套餐,尽管有时候套餐里的东西并不是他们都想吃的;在淘宝购物时,店家经常会有满减活动或者满多少包邮的活动,这时人们通常更愿意凑够满减或包邮的数额,而买了一些自己实际上并不是非常需要的东西。

     生活中的锚定效应容易让人们产生不理智消费。而在投资中,投资者的也会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而错误地做出投资决策。以购买基金为例,投资者往往会将历史净值、历史业绩、自己投入成本作为“锚”,再用后来获得的净值增长、业绩等数据与之对比。如果持有的基金之前涨的很好,比如涨了20%,后来市场震荡跌回了一些,变成了浮盈10%,这时候“+20%”就是投资者心里的“锚”,投资者就会觉得自己好像亏了。这时影响到投资者的行为就是:浮盈10%的时候不舍得卖,想等到涨回20%再卖,但后来基金净值可能继续下跌,导致回撤过大,10%都赚不到了。反过来,假设持有基金不久就亏损了20%,那么“-20%”即为“锚”,投资者心理上会觉得,只要比这个“-20%”亏得少,我就赚了,回本的话更是大赚。这时候反应到投资者的行为则是:市场处于下跌行情时,亏损了不知道及时止损,等市场后期上涨时,回本就卖了,导致赎回过早又后悔不已。

   这是所谓的熊市中,亏的少即为赚,牛市中,赚的少即为亏。变化的“锚”造成我们在投资中出现很多的不理性行为,失去对市场风险的评估和对机会的判断。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投资是一门复杂而深奥的学问,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投资。同学们在购买基金进行投资练手之前,不妨先学习一些投资方面的知识,了解一定的市场规律与人性规律再入手也不迟。还是那句老话“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作为大家投资决策的参考。最后,奉劝各位同学切不可盲目跟风购买基金,购买了基金的同学也不要因为短期的亏损而感到过分担忧,我们这个年龄段最重要的还是努力增长学识。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书籍《行为金融与投资心理学》——约翰R.诺夫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