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琳•克莱默•理查兹、露西尔•斯派拉、亚瑟•林奇
译者:曹思聪、蓝薇、童俊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作者简介
阿琳·克莱默·理查兹(Arlene Kramer Richards):教育学博士,美国精神分析训练与研究中心研究员、培训与督导分析师,纽约弗洛伊德学会与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培训分析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员,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研讨会“进一步理解孤独与孤单”联合主席。
露西尔·斯派拉(Lucille Spira):哲学博士,认证临床社会工作者,纽约精神分析心理治疗与精神分析学院成员。
亚瑟·林奇(Arthur A. Lynch):哲学博士,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理事会主席、资深教员、培训与督导分析师、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兼职教授。他在纽约市私人执业,是认证精神分析师,与人合著了大量文章,涉及比较精神分析和历史精神分析。
内容简介
孤独是一个人类的普遍经验。是什么引发了孤独感?孤独的人是在渴望谁或者渴望什么?哪些人更容易遭受痛苦的孤独?孤独的人的内心体验是怎样的?如何处理孤独?
推荐理由
《穿越孤独》,本书汇聚了众多有关孤独感的精彩文章,这在精神分析文献中是独一无二的。书中收录了各种研究方法、各类取向、多重维度,提供了阐明与理解,以及问题与争论。包括四个部分:孤独感、创造性与艺术家;孤独感的临床面向;精神分析训练过程中的孤独与独处;孤独与生活事件。这些内容带领读者去探究这一被忽视的而又非常重要的主题,可谓蔚为大观。众多观点相互共鸣,增进了我们对这一主题的广泛性理解。
本书展现了心理治疗、精神分析以及艺术作品如何通过加强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联结来缓解个体的孤独感和疏离感,有助于阐明孤独感的诸多层面,从而我们可以更好地协助自己及他人找到属于个人的处理孤独感的方式。
通过这本书,让我们从更加专业更加科学的角度认识孤独,就像书中说的,这本论文集呈现了一个万花筒,我们看到当今精神分析学界有关这一重要主题的观点。孤独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也没有那么有害。他只是我们精神世界的一种现象。当然过度的频繁的孤独肯定是不利的,这是我们只能调节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才能摆脱孤独。
只要是有思想的人类,可能都会面临孤独的境地。孤独是一个人类的普遍经验。如何与孤独相处,可能是人类一生的课题。它跟我们的身体,心理,客观的,主观的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处在什么样的位置,都会品尝孤独的滋味。认识孤独,面对孤独,我们应该细读这本书。
内容节选
(1)无论陪伴是多么令人渴望,陪伴也始终让人难以承受:“为了陪伴”,这个人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能力,不需要高级的心理能力,就某个点而言能力越低越好。在某一点上,最迟钝的存在就是一种陪伴,但不可太多。当陪伴多到超出承受的限度时,回忆就会趋于停滞。遣词造句有镇静的功能:只要有语言,只要有一个声音在继续讲话,就有陪伴。重要的是,由自我和他人所引发的困境获得了表达。
(2) 埃里克森认为,第一个阶段关注的是基本信任的建立,即基本信任-不信任(弗洛伊德所说的口腔期)。之后是自主-羞耻和怀疑(肛门期),然后是主动-内疚(性蕾期)、勤奋-自卑(潜伏期)、角色同一性-角色混乱(青春期)、亲密-孤独(成年早期)、繁殖-停滞(中年期),最后是完善-绝望(老年期)。
(3) 人是群居的动物,天生害怕孤独。所谓人的社会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在社会活动中,自我培养合群的禀赋。为了能融入群体,单独的个体,每每要牺牲很多。作为人,即使能单独生存,一般也会把自己隐藏在群体里。然而,人又是有文化的动物,文化不都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是需要创造的。文化的档次越高,对创造的需求也越高。具有文化创造力的人,一般都是孤独的。